《福建日报》报道我院朱以撒教授做客名家大讲堂
发布时间: 2013-05-29 访问次数: 207

朱以撒:在书法与散文间自由徜徉

记者 树红霞 /

 

     25日上午,福州安民巷八闽书院座无虚席,连走道都被“夹塞”进来的座椅占满了,有的索性在讲台边找个地方盘腿坐下,实在挤不进的听众,就在门口站着听……来听讲座的,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有数量众多的学生和家长。

  当日是福建省文学院和本报联合举办的名家大讲堂,本期嘉宾是福建师大教授朱以撒先生,朱以撒是书法家,又是散文家,近年来,他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书法和散文,本属于艺术和文学两个门类,一般人能精通其一便是了得,然而以教书为主业的朱以撒却能够在这两者间自由徜徉,恣意表达,着实让人钦佩。”市民老张道。

  有源头的东西比较可靠

  “书法和散文有相通的地方,其创作都崇尚体统。体统即方向,方向对了,条条道路通罗马,没有方向就容易走进死胡同。”朱以撒坦言,喜欢有源头的东西,古人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都经过了时间淘洗,是沙里淘出的真金。

  “喜欢写字是好事,但要重视体统,没有了体统就不是书法。写得不好又到处招摇,就更不对了。”朱以撒不无担忧地说。他举例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不少地方留下墨宝,事实上,莫言的字没有体统,还不能称作真正的书法。 

  朱以撒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在其指导下,朱以撒学习书法先以柳体的《玄秘塔》为研习对象,稍大一些又情钟于民间书法,也就是魏晋时期一些没有留下名字的作品。

  “文学也要有体统。比如,李白诗歌的源头是屈原的楚辞,而杜甫的诗受《诗经》影响比较大。本人喜欢先秦诸子的古典散文,1919年以后的散文看得就不多了。”敬畏古人的朱以撒表示,跟古人走最可靠。

  功夫在书斋内,更在书斋外

  “小学毕业时,恰逢‘文革’,学校关门,不得已在家呆了三年。后去农村插队,我坚持看书、写作。”朱以撒说,那时经常给报社、杂志社投稿,均未被采用。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写作、投稿,这一坚持就是十年。

  十年时间,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他所投的文章没有一篇被采用。“文章虽然都没有发表,但下的功夫积累下来了,这为我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在朱以撒看来,书法与散文另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崇尚功夫。

  “功夫下到了,自然就能达到目的。谁轻视功夫,不肯下真功夫,最终将会一事无成。”对于现在的年轻人,碰到一点挫折就丧失信心,埋怨社会,朱以撒劝诫说,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否则会越来越沮丧,“我每天坚持临摹古人的碑帖,功夫需要每天坚持。”

  “有些功夫是书斋之外的生活,应该学点孔子周游列国的精神。”朱以撒说,功夫在书斋内,更在书斋外。

  书法和散文都是一种慢生活

  从第一本散文集《古典幽梦》到《俯仰之间》,再到《腕下消息》,朱以撒的散文和其书法一样,在经久的文学探索中建立了个性写作经验,在全国散文界独树一帜。

  “无论是散文,还是书法,最终都是要写出自己的笔法来。”朱以撒认为,散文和书法都崇尚个性,而个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

  “书法和散文都是一种慢生活,个性就是慢慢形成的。”在画室里,朱以撒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慢慢写”。

  “一个笔画要写好,需要百遍,还是千遍,难以明说,只得不停地重复。只有慢写,才能细致地体味其中的轻重提按、起承转合。”朱以撒表示,“在不断地临摹古贴、博采众家的基础上,慢慢会有个人的影子,从淡到浓,形象鲜明。书法如此,散文亦如此。”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平时行事低调、不善言辞的朱以撒笑言:“把一星期的话都讲完了。”

可对于听众来说,怎么都是不过瘾的。这厢主持人刚宣布讲座结束,那厢听众就挤到台前,讨要签名,交流观点,请求指点。朱以撒一一作答,直到听众面带笑容,满意而归。

 讲座结束后,朱以撒一一解答听众的问题。

 

(来源:福建日报   20130528  星期二   09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