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获批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发布时间:2025-10-10浏览次数:10

郭希彦、王颖洁获批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我院郭希彦副教授主持台湾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寻根与两岸互动融合研究”获批民族学一般项目,这是我院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民族学项目立项该课题基于海峡两岸文化领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聚焦于台湾古建装饰工艺在大陆的文化寻根、互动及融合的问题。主要关注两岸古建装饰在历史演进中的差异性和互动性,研究视角侧重于台湾建筑装饰技术对大陆的反哺及影响,并由此探讨当代两岸古建装饰工艺的互动机制和融合路径。

2025年8月,王颖洁老师主持的“中央苏区学校美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该课题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中央苏区学校美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旨在构建跨学科、跨区域、跨方法的“美育专题史”研究范式。通过系统整理既有史料并发掘新材料,全面梳理中央苏区学校美育的发展过程、组织方式、思想内容与艺术形态,推动苏区学校美育研究向学科化、专业化发展。同时,深入挖掘中央苏区学校美育精神内核,阐释其在中华美育精神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历史贡献,推动中华美育精神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构。

郭希彦,艺术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会员,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个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闽台传统建筑装饰、设计理论等领域。在《装饰》《美术观察》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25年荣获第二届物质文化与设计研究青年学者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颖洁,艺术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个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厅级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曾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研究方向为美育、美术教育。参与主讲国家精品慕课1门、获省市级教学奖励1项,先后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美术研究》《基础教育课程》《美育学刊》《中国美术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3部。

蓝泰华、贺瀚获批202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2025年9月,我院蓝泰华教授主持的“海峡两岸客家传统工艺文化基因谱系建构研究”获批202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该课题系统性分析海峡两岸客家族群迁徙路径(为活态传承主体)同其传统工艺传承脉络的关系,比较并实证两岸客家文化因子特征,力图量化因子分析与质化叙事体系之研究,建构客家传统工艺文化基因分析模型。通过可视化因子衍生策略,探索两岸多元共生、凝聚共识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丰富工艺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深化两岸同胞的认同意识。

2025年9月,我院贺瀚副教授主持的“仪式美术在闽粤台节庆民俗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获批202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该课题聚焦近年来闽粤台节庆民俗仪式活动因非凡的视觉奇观走红网络为背景,仪式美术成为核心传播载体。但碎片化、表象化的网络传播方式,使这一地方传统艺术出现误读、误传、认知和应用不足等情况。该课题旨在整理并阐释闽粤台节庆仪式美术的价值与功能,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移风易俗、擦亮闽粤台节庆文化资源。

蓝泰华,畲族。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福建省级高层次人才(B类),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台湾艺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访问学者。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 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第九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福建省第十届百花文艺奖荣誉奖”“福建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现主要从事区域文化与闽台美术研究、手工艺非遗与创新设计转化、乡村振兴与文化创意产业、油画与水彩画创作。

贺瀚,艺术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艺术学理论实践,深耕区域文化与美术史研究,近年来着力聚焦区域美术传统的心理认知机制,开拓艺术心理学应用前沿。主持国家级等不同级别课题共四项;在南核北核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在国家一级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或教材共三部,拥有发明专利一项;主持横向课题一项。

近年来,学院坚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各类别的科研项目;并结合自身特色,培育高级别的科研团队,以此推动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迈向新的高度。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一专多能、又红又专”的办学传统,厚基础、重实践、强科研,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继续推出高端研究与创作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艺术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